Search

《行善的自在心》

疫情封關的這一個月裡,有的時候會很想為社會做點甚麼,不管是在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行善的自在心》

疫情封關的這一個月裡,有的時候會很想為社會做點甚麼,不管是在自己的位子,還是在公司的位子。自己行善容易,以公司角度回饋,總想顧慮周全。然而這個周全,卻需要繞上很大一圈,才能夠維持初始的善念。既要不耽擱時間,也得小心別落入造作的境界。

疫情正熾的時候,好朋友牽了一條線給我,對方是海內外極為知名的企業,慈善基金會運作得有聲有色,義行善舉更常一馬領先。和我聯繫的,是基金會執牛耳的重要人物,絲毫沒有架子,為人客氣又豪邁,簡單地交換了彼此的想法之後,便留給我一些時間好進行內部運作。

曾經,我覺得企業CSR是很涼的工作,捐捐錢發發稿,視察貧脊,發放糧食,說一些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故事。真正接觸以後,只能驚訝於過往的無知。我對於慈善的觀念,即便這麼多年過去了,有時也還停留在十分天真的階段。至少對企業而言是天真的。回饋,是獲利之後才去思考的事,數不清有多少老闆告訴我,企業的核心是獲利,促進經濟、提供就業,這才是企業對社會做出的最大慈善。

而當大家都不好過的現在,憂國為民之心,人皆有之,只是,行善需要資源,如何溝通、近用,是一門學問。我很擔心會做不到、做不好。

空根的窮忙緊張、過度用力,可能被對方發現了,在事情有了一點頭緒之後的某天晚上,對方告訴我,妳千萬不要勉強,做好事,我們要自在。

這句話,使我冷靜下來。我們通了電話,過程中,也重新省視,所謂的「行善」,我是否太過鄉愿而偏狹,少了一點全觀的思惟。

對方跟我分享,在他的工作歷練裡,營運也好,回饋也好,站在企業端的角度,關鍵仍在於商業模式的建立。有時,尋求盟友、羅織網絡,是利他之餘也能利己的收穫,不過,這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預見的,因而更需要充分溝通。像是基金會廣結善緣,日久便形成了平台的概念,大家有錢出錢,有力效力,而當疫情對彼此的生意都造成衝擊,各自的通路此時都能相互為用,我替你把冷凍貨運送不出去的食品送去偏鄉,也開放內部的員購平台,幫忙另闢渠徑。

任何做好事的心念,從雙贏、甚至多贏的角度出發,都會為妳帶來更豐沛的奧援。我在那一剎那,深切明白「同島一命」的另類意涵。也很感激這樣的提醒,幫助我跳脫40號閘門的慈善迷思。我總是願意為值得的、或需要的人付出一切,但這樣的慈悲為懷,卻不見得能夠在企業裡暢行無阻。因為,我的眼中,只看到別人,甚至會忘了自己所身處的位置。

我很幸運,在我的工作崗位,CSR一直是被鼓勵與肯定的項目,只是疫情來得迅猛,可挪動的彈性資源,真沒那麼多。我嘗試用對方提醒我的概念,來向組織尋求支持,過程中,實在感激我擁有一個成熟的四爻身體,幫助我把各方零碎的資源整合起來,讓好事水到渠成。接著,完全沒有刻意地,隱藏在善念連結之後的合作脈絡,慢慢浮現。

為善的自在,莫過於,我們原本只是一起做好事,後來也捲起袖子,試著討論一些創新的事,碰觸那些很少有人願意做的、但是是正確的事,最後成就了對更多人都更好的事。

很想跟對方說聲謝謝,這句話在我們合作過程當中,不知被我說了多少次,對方總是開玩笑地回我,啊謝甚麼,因為你是好人啊。我挺好人。

謝謝你,教會我如何當一個,在企業裡以自在心,勸善與行善的好人,而不是一個自以為是、自行其是的好人。

人類圖指引我更為入世,不吝於連結、繼而發揮影響的sign,我也收到了。會好好地、慢慢地,努力下去的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